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评论: 0 浏览: 651 最新更新时间: 9年前

刘佳  盘锦职业技术学院   
 
摘  要:从目前来看,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各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要达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关键。构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是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和必然要求,也是会计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更新教育观念的基础上,重新审视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出更突出高职院校特点的、符合市场需求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  会计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教学改革是当前应用型高职院校面对的紧迫任务,必须解放思想,面向岗位,面向市场,面向未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认真研究学科规律,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和目标
(一)我国高职会计专业的发展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在经历了近30年的发展壮大后,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需要大量的在第一线从事生产、服务和管理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这些表明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探索出适合国情、行业情况的、体现高职高专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时代发展的迫切需求。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普遍开设了会计专业。然而由于各院校普遍存在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课程体系僵化、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不足、校外实训流于形式、创新与创业教育缺位、师资配备不合理等诸多问题,导致会计专业毕业生无法适应市场的需要。且由于会计行业的特点,特别需要强调职业道德,但据了解,高职会计专业对于学生这方面的教育偏少,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不浓。而且在高职会计人才的培养中,未能较好地突出时代特色和行业特色,课程设置方面,能反映信息化的课程还开设得不够,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力度有待加大。
(二)重新定位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区别于本科院校与专科院校,立足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培养适于区域经济需求的满足工商企业和事业单位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需要的,具有从事出纳、会计核算、会计管理、财务管理和会计监督等工作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具体而言,高职院校的会计毕业生应在掌握工商企业、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及管理岗位必备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具有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快适应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具有创业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
 
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
(一)专业服务产业意识有待加强
高职教育培养的目标是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强调专业服务产业,尤其要与本区域经济的发展相结合。如果不把学校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与本地区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很难真正服务产业,但目前很多学校服务产业意识淡薄,与企业的合作都只停留在表层,包括签订一些合作协议,派遣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等。企业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专业和课程建设改革等方面的参与度还远远不够。
(二)开展工学结合途径缺乏创新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但各个院校对工学结合的认识不同,有些学校认为工学结合就是开展实践教学,所以大规模的进行实训室建设,大建校内外实训基地,甚至把教室全部改为会计模拟实训室,加大会计专业课程课内实践环节。应该说,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本身没有错误,但一味的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不注重实践课程内容和体系的规划,不注重工学结合途径的创新就有问题了,毕竟从会计专业来讲,对业务处理的技术要求较高,人才培养更是一个系统工程。
(三)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开展需要企业的积极参与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离不开企业的参与,但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在校企合作共同育人上,首先考虑的是利润,不愿意承担社会责任。尤其考虑到学生的实践成本、人身安全等方面,更使企业有所顾虑,而国家又缺乏鼓励企业接受学生实习的相关政策支持,所以参与的愿望并不强烈。如果高职院校不能够深入研究市场需求,培养的学生与社会需要有较大差异,对于会计专业,想让企业顺利接受学生顶岗实习更是难上加难。
(四)院校专任教师的“双师”素质还存在不足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展需要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尤其具备“双师”素质的专任教师是工学结合人才模式落到实处,能否有效开展的关键,但职业院校会计专业专任教师中青年教师所占比例较大,多数从学校毕业就走进工作单位从教,缺少专业实践动手能力。很多院校把教师派到企业进行锻炼,但如何进行考核尚存在很多不足。
 
三、构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应紧跟职业教育的新政策和新理念,立足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情况,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创建“一个中心,两线并重,四大模块、五位一体”的“工学结合、课程融合、课赛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 创新课程体系设置
在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上既要摒弃重理论轻实践的做法,也要防止过分注重实践忽视理论教学的做法。以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为中心,突出工学结合的理念,打破原有的学科型课程体系,理论与实践双线并重、深度融合,构建课程体系。同时,根据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上应突出实践教学的特色和层次性,以提高实训效果,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打破会计专业原有的“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课程体系,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新目标出发,进行课程体系的重构,构建“模块式”课程体系。
将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分成四大模块:职业素质教育课程、课证融合课程、专业技能课程与岗位综合训练课程。以“必需、够用”为度,调整课程课时结构比重,压缩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增加专业技能课程、课证融合课程和岗位综合训练课程,突出会计业务的实践,专业技能的培养。将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的比重控制在25%左右,课证融合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比重在40%左右,岗位综合训练课程比重在35%左右。通过调整课程结构比重,强化实训、实验和设计等实践性课程的教学,培养和强化学生的操作水平和技术能力,形成基本的会计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
(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能力的梯度推进 由于会计工作的特殊性,导致学生很难实现在企业的会计岗位进行锻炼。而当今社会日趋复杂的商业环境和企业分工的细化,要求学生不仅精通会计专业知识与技能,而且要了解部分营销、理财、人力资源管理等经管类其他专业的知识,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才能更快的融入工作环境。因而,在实践教学方面,构建了“认知实习——岗位单项实训——会计综合实训——跨专业综合实训——顶岗实习”五位一体的实践课程体系,实现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梯度推进。实施跨专业仿真商业环境实训,可以使学生在参加顶岗实习前,在完全仿真的商业环境里体验市场竞争、企业创建与经营、岗位关联、会计处理、报税与审计,培养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和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为学生真正步入社会实习做好准备;通过顶岗实习,实现真实岗位的锻炼,培养学生在真实岗位中完成工作的能力,实现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根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师应该是既懂理论,又懂技术,还会操作;既具备教师资质,又要具备会计师资格与能力,即具有“双师型”素质。目前各高职院校的专职教师普遍缺乏企业实践的经验,而外聘的教师在教学能力上又稍显不足。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应秉持“以培养专业教师为主,以外聘为辅”的原则,从两方面入手:①学校方面,应定期为校内专业教师提供出外锻炼的机会与时间,鼓励教师参加实践;聘请有经验的职业会计人员,最好能够达成长期合作,使其不断积累教学经验。②专业教师自身,不仅应取得会计师资格,更应积极参与实践,积累直接经验;多与行业教师交流,获取间接经验;关注会计准则变化与财税改革动态,及时更新知识,从理论与实践上真正具备双师资格。
(四)做到课赛结合 近年来,会计专业技能竞赛风靡一时,涵盖了:从会计手工实务、珠算、点钞到基于网络平台的ERP会计技能、财务决策、企业经营沙盘等方面。各种专业竞赛吸收了行业发展的前沿技术,反映了最新的职业技能要求和行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同时,能够折射出各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模式、实训基地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因此,必须将技能竞赛与专业课程相结合,汲取竞赛内容和标准对原有教学项目进行改造,完善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提升会计专业建设的发展水平。
随着经济的发展,探索出适合国情、行业情况、能体现高职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迫切需求。学校要根据社会经济和企业发展的需要,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己任,创新教学方式,加强实践教学,以市场为导向优化课程建设,向“双师型”方向发展教师队伍,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从而培养出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会计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施丽莉.高职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中国市场》2015年第1期
[2]王云.陈继林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合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素质教育》2014年1月
[3]夏秀娟.“岗证课”结合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 第20期
 
QQ在线咨询
投稿电话
010-67605557
投稿邮箱
xfdk@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