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城市游憩网络游客体验质量评价

评论: 0 浏览: 603 最新更新时间: 14年前

施放  陈卓琳  浙江工业大学

[摘要]伴随生活水平的提高与闲暇时间的增加,休闲理念已日益深入人心,城市游憩也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城市游憩的空间发展趋势来看,城市游憩空间结构逐渐出现网络化趋势,即形成城市游憩网络。本文从游客体验角度出发,以杭州为例,通过游客体验质量测评对杭州城市游憩网络进行评价,从而得出杭州城市游憩空间网络结构的优化措施,为城市游憩规划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游憩网络   评价  游客体验  杭州

一、引言

在休闲经济与体验经济时代,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与闲暇时间的增加,休闲理念已日益深入人心,城市游憩也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时代,快节奏的工作与生活增加了人们对游憩的需求,城市经济发展促进了城市游憩内容的拓展以及游憩空间的延伸。国内一些主要城市已出现城市游憩网络空间结构,如荷泽市、杭州市等的城市游憩空间都呈现一定的网络空间结构。城市游憩网络的成熟、发展正是为了适应游客的旅游体验需求,提高游客体验质量。

早在2003年底,致力于旅游规划研究的吴必虎教授应邀参加杭州打造RBD专题研讨会。到今年国庆,杭州将完成“南宋御街国际旅游综合体”、“运河综保”、“新西湖”、“十纵十横”、“西溪天堂国际旅游综合体”五大工程,以上种种努力,都是为了实现杭州旅游规划的更加完善,更加引人注目,最终成为既适合外地游客旅游又同样适合外地游客和本地居民游憩的旅游城市。作为一个如此关注游客体验质量,规划较为完善的城市,对其进行游客体验研究更具有现实意义。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一)城市游憩网络研究综述

美国城市的游憩规划通过生命网络(living networks)来组织城市游憩;汤姆.唐纳(Tom Turner)将伦敦市近100年来游憩组织的发展分为6个阶段, 并发现伦敦市的游憩规划有向网络化转变的明显趋势。亚历山大(Alexander)在“城市并非树形”一文中提到了游憩系统不能孤立存在。它必须与其他不同的系统相互交叠形成网络,才能与现实生活的情况相一致。皮尔斯(Pearce 1995)指出,可以按照节点、节点聚集区、连接节点和聚集区的通道这三者组成的空间网络,对城市地区的吸引物和相关设施空间分布进行研究。吴志强等认为存在5 种城市游憩空间结构模式:单核模式、多核模式、带状模式、网络模式和综合模式。陶伟等认为城市游憩商业区的形态整体上往往会呈现为链状、环状或网状形态。

(二)旅游体验研究综述

国外学者首先开始从旅游是一种体验的角度出发,对旅游体验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探讨,研究的范围涵盖了旅游体验的真实性、旅游体验的概念模型、旅游体验的维度等等。而国内关于旅游体验的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末才开始,对旅游体验理论的探讨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国内旅游体验研究中,较早由谢彦君指出,“旅游体验是旅游个体通过与外部世界取得联系从而改变其心理水平并调整其心理结构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旅游者心理与旅游对象相互作用的结果,是旅游者以追求旅游愉悦为目标的综合性体验”。对每一个旅游者来说,旅游体验是他以个人化的方式度过的一段美好时光并从体验中获得的一系列可记忆事件,这种体验即满足了他客观心理需求,也反映了他的品位(李怀兰,2004)。窦清则认为所谓旅游体验,指的是主体离开常住地前往异国他乡非定居性的旅行和短暂的停留所进行的参与性活动,以满足个体的缺失性需求和高层次需求,使主体从中获得心理上的和精神上的深层次满足,进而使主体感受到生活富有意义,更趋完整,使主体作为人成为人自身。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旅游体验是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对所接触的外部世界产生的内心主观感受,这种感受是游客与外界事务、活动、他人互动的结果,是游客在原有印象和感知基础上调整过后形成的新认知体验。

(三)游客体验质量测量方法综述

 许多学者曾经努力构建了一些测量旅游体验质量的方法。李(Yiping Li2000)和杰克逊(M.S. Jackson1996)都使用了正感体验和负感体验来描述旅游者的体验感受。李的旅游体验转换模型提出,正感体验形成满足的心态,即有较高满意度,负感体验有很低的满意度,表现为痛苦感。不管是满足感还是痛苦感,都可以统一在愉悦度这个单一的维度上。

正如谢彦君(2005)所说,旅游者的体验构成了旅游现象最基本的结构性要素。因为,在整个旅游世界,虽然旅游主体(旅游者)、旅游客体(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以及旅游媒体(旅游业)是这个世界的共同内容和要素,而串联这三种要素的核心主线乃是旅游体验。笔者在本文的研究就是以此为前提的,认为对于城市游憩,同样地,游憩主体(游憩者)、游憩客体(游憩资源和游憩产品)以及游憩媒体(游憩业)是城市游憩的共同内容和要素,旅游体验串联着这三种要素。对于城市游憩网络的发展,借助城市游憩网络游客体验评价模型衡量游客体验的质量,从而全面地评价城市游憩网络的质量。

三、杭州城市游憩网络游客体验质量测评

(一)采样点游客体验质量比较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杭州知名度较高的四处游憩区/廊道的本地、外地游客,四处游憩空间包括:浙江省美术馆、西溪湿地国家公园、湖滨路商业步行街、运河水上黄金游线。基于前文对游客体验质量与愉悦度、满意度的研究综述,结合对前人研究的借鉴得知游客体验质量可以由“愉悦度”、“满意度”两个指标反映,以下对采样点进行游客体验质量的测评与比较就是通过这两项指标进行。

据统计结果显示可以看到,浙江省美术馆、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湖滨步行街以及运河水上黄金游线四个样本的愉悦度均值分别为:3.97203.34313.81483.7961;满意度均值分别为:4.12153.30393.96303.8490。由此得知,浙江省美术馆的游客愉悦度和满意度均为最高,湖滨步行街次之,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最低,游客体验质量由愉悦度体现,所以可以认为浙江省美术馆的游客体验更为深刻,而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游客体验质量相对较低,湖滨步行街和运河黄金水上游线的游客体验分别排在第二、三位。

(二)城市游憩网络游客体验测评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四处采样点的游客愉悦度与满意度存在一定差异,说明四处游憩空间的游客体验质量有着一定差别。

首先,浙江省美术馆无论在愉悦度还是满意度,均处于首位,且在显著性水平为0.05时,显著异于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说明其游客体验的质量明显高于后者;而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愉悦度和满意度均落后于其他三处游憩空间,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与三者差异显著,其游客体验质量明显低于其他三者。

其次,湖滨步行街与运河黄金水上游线游客的愉悦度与满意度均值相对处于中间水平,湖滨步行街的游客愉悦度与满意度均高于运河黄金水上游线,但在0.05水平下差异不显著,说明两处的游客体验质量虽有差别,但差距不大。

第三,运河黄金水上游线与浙江省美术馆相比,在0.05显著性水平下,愉悦度差异不显著,满意度差异显著,而根据前文,满意度可以统一于愉悦度这一维度,所以运河黄金水上游线与浙江省美术馆的游客体验质量有一定差距,但差距不大。

四、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对游客体验质量的分析,对杭州城市游憩网络空间结构的发展的总体评价主要有以下三点:

首先,空间结构网络化发展是城市游憩空间发展的必然趋势,杭州的游憩空间网络化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内容:(1)交通空间的网络。杭州城市游憩交通空间的网络化最早表现在景区专设观光巴士、游览车,在旅游集散中心开设观光巴士总站,游线沿西湖边及周围著名的多个景点行驶,既是一种交通工具,同时也是一种游览方式。去年开始使用的公共自行车同样也丰富了交通游憩网络的形式;(2)绿地空间的网络。杭州三大公园对游人免费开放,之后北山路、杨公堤的重建,太子湾的免费开放,部分实现了杭州游憩空间的绿地空间网络化,近两年则开始对河道沿岸的绿化进行整改,这也是绿地空间网络化的表现之一;(3)滨水游憩空间的网络。杭州城市滨水游憩空间的网络化则主要表现在运河综合保护工程和运河水上黄金旅游线的开辟和完善, 2008年打通了以运河为中心的3条水上黄金旅游线,实现“五水贯通”,把西湖、西溪、运河、钱塘江、市区河道沿岸的美景连成网络的同时滨水游憩空间的网络化也实现了。

其次,杭州创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的出发点、落脚点就是让游客得到最健康、愉悦、便捷、安全的享受,让居民成为旅游业最大的获益者。而今杭州不仅以创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为目标,更以实现“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的跨越为当前主要任务。风景秀丽、环境宜人的杭州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打造“生活品质之城”和“东方休闲之都”。现如今,口号式的目标有了更具体的努力方向,2008年,杭州市委市政府把美食、茶楼、演艺、疗休养等十大行业确定为杭州“十大特色潜力行业”。十大特色潜力行业的发展,正是为来到杭州的外来游憩者或是杭州本地的市民游憩者带来更多的游憩项目和更丰富的游憩体验。同时通过媒体评选市民提出的最佳游憩路线和题材,包括“亲子游”、“丝绸之路”等等,将不同的休闲方式串联起来,实现游憩空间的网络化。

最后,杭州城市游憩网络发展迅速,总体受到好评。在访谈与调查问卷发放过程中,笔者总结出游客对杭州城市游憩网络的总体评价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首先是评价,大致有以下几个代表观点:(1)杭州政府对城市旅游、游憩的建设日益重视,对城市的改造也投入了更多成本;(2)城市游憩的多样性有了很大的改进,从过去单一的公园、景区游憩到滨水游憩、步行街等更多元化的发展;(3)游憩通道的增加使得原本没有联系的游憩区有了协作效应,既丰富了游憩内容,也丰富了游憩形式。可能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点:(1)除西湖景区外的游憩区由于开发成本较高,造成游憩费用偏高;(2)部分游憩区仍在建设试用中,游憩项目不够完善,有待改进;(3)游憩规划相对滞后,网络化目标不够明确,建议更加重视。

参考文献

著作

[1](英)曼纽尔·鲍德一博拉,弗雷德·劳森。旅游与游憩规划设计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3]吴承照。现代城市游憩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4]吴志强,吴承照。城市旅游规划原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5]王铮等。城市与区域管理分析的地计算研究——城市·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科学出版社2004

[6]尹海伟。城市开敞空间——格局· 可达性·宜人性。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7]储金龙。城市空间形态定量分析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8]杨吾扬,梁进社。高等经济地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9]苏伟忠,杨英宝。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

[10]李新运。城市空间数据挖掘方法与应用。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

[11]俞晟。城市旅游与城市游憩学。华东示范大学出版社2003

[12]保继刚。城市旅游:原理·案例。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13]谢彦君。旅游体验研究——一种现象学的视角。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期刊论文

[14]吴必虎,董莉娜,唐子颖。公共游憩空间分类与属性研究。中国园林2003

[15]郭鲁芳,王伟。环城游憩带成长模式及培育路径研究。旅游学刊2008

学位论文

[16]张岚岚。白领阶层户外游憩行为及空间选择研究——以上海市徐家汇为例。同济大学学位论文2006

[17]宋文丽。城市游憩空间结构优化研究——以大连市为例。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8]李宝祥。城市游憩系统规划与旅游开发的理论初探

[19]秦学。城市游憩空间结构系统分析——以宁波市为例2002

[20]吴必虎,董莉娜,等。公共游憩空间分类与属性研究[J]中国园林,20034):48-50

[21]俞孔坚,等。快速城市化地区遗产廊道适宜性分析方法探讨-以台州市为例[J]地理研究,20051):69-76

[22]俞孔坚,等。景观网络的建构与组织[J]城市规划学刊,20053):7681

[23]麻清源,马金辉,张超。基于网络分析的交通网络评价及其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J]人文地理,2006.4

[24]陶伟,李丽梅。香港城市游憩商业区空间结构演变模式[J]城市规划,2005296):69-75.

[25] 陶伟,李丽梅。城市游憩商业区系统SRBD的生长研究:以历史文化名城苏州为例[J]旅游学刊,2003183):43-48

[26]冯维波。我国城市游憩空间研究现状与重点发展领域。地球科学进展,20066

[27]冯维波,蒲采云。面对休闲时代的城市游憩空间发展探析。经济研究导刊,20085

[28]吴承照。城市旅游的空间单元与空间结构。城市规划学刊,20053

[29]周菁,李迪华,张蕾。菏泽市游憩网络的构建---探索整合各类游憩资源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途径。中国园林

[30]PearceD.TourismTodayAGeographicalAnalysis[M]LondonLongman1995

[31]FabosJuliusGy.Introduction and overviewthe greenway movementuses and potentialsofgreenways[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9533):1-13

[32]Tom Turner.GreenwaysBluewaysSkyways and other ways to a better London[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9533):269-282

[33]Ku hn M. Greenbelt and Green Heartseparating and integrating landscapes in European city regions[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3641-2):19-27

[34](美)克里斯托夫·亚历山大著。严小婴译。城市并非树形[J]建筑师,198824):206224

[35]Catharine Ward Thompson.Urban open space in the 21st century[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260):59-72

 

 
QQ在线咨询
投稿电话
010-67605557
投稿邮箱
xfdk@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