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内需 消费先行

评论: 0 浏览: 497 最新更新时间: 14年前

刘纪录   中国海洋大学

[摘要]针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冲击,本文从分析我国的消费现状出发,从消费率、消费需求弹性方面分析了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提出了刺激消费的措施,对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金融危机   消费     内需

在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冲击下,我国经济增速减缓,为应对日益严重的世界经济形势,中国宏观调控政策作出了重大调整,将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及时出台了扩大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并在今后两年多时间内安排4万亿元资金强力启动内需,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扩大内需,启动消费,是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的现实选择,同时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具有战略意义的转变。

一、我国的消费现状

内需不足,在中国不是一个新话题。早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1997年,扩大内需就成为中国经济政策的指向之一。但是,中国安然度过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人们对内需不足的隐患和负面影响,仍缺乏足够的认识。而正如美国投资家巴菲特所说:“潮水退了,才知道谁在裸泳”,当国际金融危机汹汹而来,我们才发觉,内需不足的问题如果说不比12年前更加严重,至少可以说更加突出。内需应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常态,并且着重是消费拉动,但是什么影响了“心暖”?信心并不是中国家庭消费相对疲软的根本原因,收入低、财富积累少才是真正肇因。目前,我国不仅城乡差距大,即使在城市居民之间收入差距也非常悬殊:中国20%的最贫困人口收入份额只有4.7%,而20%最富裕人口收入份额则高达50%;我国城市人口中的20%富人拥有金融资金的66.4%,而20%的穷人仅拥有金融资产的1.3%,据世界银行统计,中国基尼系数已由改革开放前的0.16上升为2008年的0.47,不仅超过了国际上0.4的警戒线,也超过了世界所有发达国家,也高于中国的历史高点。正是由于收入差距的过于悬殊,造成多数财富集中于少数人的手中,大多数人需要消费,想消费但无能力消费,这才是国内市场消费比例甚低,内需难以启动的根本原因。

从国际比较来看,中国消费率明显偏低。2008年,消费在中国GDP中的比重仅仅为35.3%,这在所有主要经济体中是比重最低的。日本的消费占本国GDP的55%,而美国则占到了71%,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显示,发达国家最终消费支出占GDP的比例平均在80%左右,发展中国家平均约70%。而中国改革开放后,由于经济增长快,投资率较高,消费率出现稳步下降的趋势,在55%65%区间波动。从2001年至今,消费率一直处在60%以下,2007年,居民消费需求占我国GDP36%2008年的这一指标基本与2007年持平,在谈到中国消费疲软这一话题时,我们能够看到,尽管GDP增长迅速,中国消费占GDP的比重不仅偏低,而且近年来还在下降。2007年,消费仅仅占到了GDP的一半,而居民消费占比仅为35%;与20世纪90年代初和本世纪初相比,下跌了约10个百分点。这是因为,尽管消费增长迅速,但整体GDP增速更快。国内消费需求还未成为经济增长的最主要手段,消费不振问题正日益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从宏观经济总需求构成看,驱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是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它们的共同作用决定了经济增长的态势。消费需求是指社会所形成的对最终消费有支付能力的购买力总量。它是社会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增长有着广泛的影响。分析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以通过消费率、消费需求弹性两个指标进行。

(一)消费率分析。消费率是指当年消费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一般而言,消费率越高,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也就越大。根据消费主体的不同,最终消费可以分解为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两部分,而居民消费又可以细分为农村和城镇居民消费。在国民统计核算中政府消费是指政府部门为全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消费支出和免费或以较低价格向住户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净支出,主要包括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外资金支出及政府部门固定资产折旧等;在公共财政支出中,是指政府的购买支出和转移支出,前者包括社会治安支出、科教文卫支出、行政管理支出、环境保护支出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支出等,后者是从纳税人那里取得收入,然后以福利的形式所作的支付。 

(二)消费需求弹性分析。消费需求弹性系数,是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与消费增长速度之比,反映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和制约性。根据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年鉴资料计算出20042008年我国历年投资弹性系数的平均值为0.722,即投资增长1个百分点,能带动经济增长0.722个百分点。但2008年我国投资弹性系数仅为0.417

三、刺激消费的措施

(一)要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时提高劳动者报酬,使国民收入分配适当地向居民倾斜。在初次分配过程中存在“利润蚕食工资”的倾向,表现为劳动者的报酬标准偏低,并缺乏工资的支付保障机制(特别是农民工)和正常增长机制。从中国与发达国家小时工资水平比较看,中国大约是0.2美元左右,欧美发达国家大体上是2530美元。这一方面反映了中国“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但另一方面,也有劳动力价格低估和扭曲的问题。社会的发展成果应由社会成员共享。但目前老百姓富裕的速度较慢,居民收入增长并未与财政收入的增速同步。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滞后于经济增长速度,是制约居民消费增长的关键原因之一。

(二)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支付能力。提高消费率的根本在于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支付能力。现阶段,低收入群体和高收入群体的消费倾向差距在慢慢拉大。这种差距的拉大,造成了收入高的人边际消费倾向相对较低,低收入群体消费倾向虽然很高但是没有支付能力。所以,要提高低收入阶层支付能力,比如针对收入落后的农民,需要提高农产品价格。同时,针对城市低收入群体,可采取扩大就业,提高最低工资标准,降低税负等措施提高该群体的支付能力。

(三)增加对社会保障体制建设的投资。凯恩斯的消费理论认为,消费欲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未来长期收入的变化。我国消费率偏低,老百姓不敢花钱,根子在于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在于医改、教改迟迟不到位,各种保障不健全。要提升消费能力,先要通过完善社保来释放消费意愿。

(四)改善消费环境,降低消费成本。采取各种积极措施降低消费成本,加快社会团体、机关后勤服务化、专业化改革步伐,拓展消费空间。净化消费市场,改善消费环境,清理取消限制消费的政策措施,打破垄断,整治欺诈和假冒伪劣。引导居民改善消费心理和预期,提高即期消费水平。

 
QQ在线咨询
投稿电话
010-67605557
投稿邮箱
xfdk@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