诠释“一江山精神”及其弘扬

评论: 0 浏览: 751 最新更新时间: 9年前

赖继年  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  要:“一江山精神”在“一江山”岛战役中产生,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其内涵不断丰富。“一江山精神”是红色精神在区域内的体现,与“浙江精神”一脉相承,是中国精神的组成部分。“一江山精神”可以鼓舞人的斗志,凝聚台州、浙江省乃至全国的力量进行社会建设。因此,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大力弘扬“一江山精神”,要把弘扬“一江山精神”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要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弘扬“一江山精神”。
关键词:“一江山精神”  红色精神  浙江精神  弘扬路径
 
作者简介:赖继年,男,浙江衢州人,职务: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红色文化、抗日战争研究。
 
 “一江山”精神在中国革命战争中产生,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不断丰富,凸显区域特色,彰显时代精神,与“浙江精神”一脉相承。“一江山精神”是旗帜,指引着台州市、浙江省乃至全国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一江山精神”是斗志,凝聚台州市、浙江省乃至全国的力量,不怕艰险,团结奋斗,“一江山精神”是中国精神,必须大力弘扬之。“一江山精神”在实现“台州梦”、“浙江梦”以及“中国梦”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诠释“一江山精神”
(一)以军队精神与国民精神为基础的“一江山精神”是红色精神在区域内的体现
 “一江山精神”是在人民解放军解放“一江山”岛的过程中产生的。1954年8月下旬,华东军区组建了浙东前线指挥部,由华东军区参谋长张爱萍任司令员,统一指挥解放“一江山”岛战役,进攻“一江山”岛的陆海空三军参战总兵力达1万余人。[1]181人民解放军于1955年1月18日8时对一江山岛守敌发起攻击。解放军强大的海空军火力和炮兵火力一齐发挥威力,登陆部队在炮兵、航空兵、舰艇的直接掩护与支援下登岛,仅用35分钟就抢占了主峰,并迅速向纵深发展。经过3个小时的鏖战,解放军全歼守敌,打开了被国民党称为固若金汤的大陈的大门——“一江山”岛。在解放“一江山”岛的过程中,地方政府与人民群众对解放军进行了援助。相关资料显示,有24700多人参加了支前,抢修和改装70多艘船只,支援军需物资3500多吨,帮助部队运送作战物资2000多吨、油料840吨,为重伤员献血20000毫升。[2]
在这一过程中,解放军官兵继承和发扬了红军精神,抱着不胜利不罢休的决心,不怕艰险,藐视一切困难,勇敢地战斗;人民群众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展现了良好的国民风貌,不畏艰险,团结一致,勇于支前。这些既展现了融洽的军民情,也使地方政府与人民群众实现良性互动。所以说,作为精神主体的军队与人民群众将二者的主体精神融合在一起,在 “一江山岛”战役前后,形成了“一江山精神”。进入新世纪后,台州人将“一江山精神”提炼为十六个字,即“不怕艰险、智勇坚定、团结奋斗、不胜不休”。这十六字是体现该地区内在精神的形象表达,可以说是红色精神在区域内的体现,因为“一江山精神”与红色精神的内容所属、发展路径、物质载体是一致的,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族民主革命精神和社会主义建设精神的结晶,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奋斗、进取、创新精神的体现,都有旧址、遗迹、文物、文献、标语、纪念物品等物质载体。
(二)“一江山精神”与“浙江精神”一脉相承
无论是“一江山精神”还是“浙江精神”都离不开浙江省和浙江人民。“一江山精神”是在浙江大地产生与发展的,根植于台州市,在台州的文化土壤中成长,在社会建设中丰富。“一江山精神”不仅来自“一江山”岛战役及解放军精神,而且还来自于台州的优秀历史传统文化和台州人的精神品格。千百年来,台州出现了王居安、陈耆卿、方孝儒、章文晋等一大批名人,在他们的带领下,台州人民创造了灿烂的台州文化。台州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生活方式等砥砺了台州人民崇文尚武、奋发图强的精神品格。台州的灿烂文化、人文精神、国民品格渗入红色精神中,成了其的基本要素,进而演化成了“一江山精神”。 “一江山精神”形成后不断地汲取红色精神的营养,又不断地反哺后者,二者互惠互利,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一江山精神”不仅来自于“一江山”岛及椒江区,而且还来自于台州各市县,各市县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有着一样的社会制度,有着相同的文化,各市县之间互通有无,互助互帮,不断为“一江山精神”注入了新的血液,使之融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中。与“一江山精神”一样,“浙江精神”产生在浙江大地,汲取浙江传统文化营养,在革命与现代化建设中丰富和发展。但是,“浙江精神”形成和发展所依靠的人口、区域、文化等与“一江山精神”的不尽相同,前者的范围遍布浙江全境,并向周边辐射;后者的范围则是在台州市境内,向周边辐射。从中可以看出,“浙江精神”包含了 “一江山精神”,而“一江山精神”是“浙江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浙江精神在区域内的体现。
 “一江山精神”内涵与“浙江精神”的内涵是一致的。如前文所述,“一江山精神”被提炼为十六个字,即“不怕艰险、智勇坚定、团结奋斗、不胜不休”。这“十六字精神”相互关系是这样的:“智勇坚定”为“不怕艰险”、“团结奋斗”和“不胜不休”提供了智力支持与精神动力;“团结奋斗”为“智勇坚定”和“不胜不休”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不怕艰险”、“不胜不休”为“智勇坚定”和“团结奋斗”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这“十六字精神”的内涵是这样的: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乐观主义;勇于奋斗,无坚不摧的硬气;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一江山精神”内涵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体现,解放“一江山”岛时,军民不畏艰难,团结一致,英勇奋战,最后取得了胜利。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台州人民不畏艰险,团结奋斗,求实创新,取得了一系列社会建设成就。在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己任的今天,中国共产党带领台州人民立足椒江区实际,不怕艰险,团结向前,开拓创新,争当“科学发展的排头兵”,欲把椒江区打造成“首善之区”,实现“台州梦”,从而为实现“中国梦”奠定基础。与“一江山精神”相似,“浙江精神”也被提炼为十六个字和十二个字,即“自强不息、坚忍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与“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①。“浙江精神”的内涵主要有这些:遵循规律,崇尚科学;尊重实际,讲究实效;重规则,讲信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自力更生,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坚持不懈,勇于拼搏,奋发进取,开拓创新。[3]13从中可以看出,“一江山精神”与“浙江精神”都要求要:尊重规律,崇尚科学;尊重实际,讲究实效;坚持不懈,勇于拼搏,团结进取,开拓创新。因此,“一江山精神”与“浙江精神”的内涵是一致的。
无论是“一江山精神”还是“浙江精神”都在发展的过程中遵循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如前文所述,“一江山精神”是解放“一江山”岛的过程中形成的,精神的主体——台州人从台州市区县的特点出发,结合浙江省及国家的实际情况,借鉴兄弟市县的经验,团结奋斗,不断创新,丰富发展了“一江山精神”的内涵。“浙江精神”亦是如此,其在浙江人民开发、建设浙江的过程中形成,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与现代化建设中不断丰富。在此过程中,无论是支撑“浙江精神”发展的理论还是保障“浙江精神”发展的制度都是根据中国的国情而制定的,其本身也在实践中不断地与时俱进。
(三)“一江山精神”是“中国精神”的组成部分
把台州市打造成“首善市”离不开“一江山精神”,实现“浙江梦”也离不开“一江山精神”,实现“中国梦”亦离不开“一江山精神”。“一江山精神”中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中国精神②”的组成部分。
 “一江山精神”以民族精神为底蕴。如前文所述,“一江山精神”汲取了台州的优秀传统文化营养而不断发展,而台州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因此“一江山精神”受中华民族优秀人文精神哺育和滋养。“一江山精神”是在“一江山”岛战役中形成的,具有红色精神的性质,而红色精神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色彩。爱国主义是个人或集体对祖国的一种积极和支持的态度,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奋斗的旗帜。在“一江山”岛战役中,解放军官兵与台州人民将这种爱国主义情怀发挥到了极致。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中,台州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将爱家爱国的情感付诸于行动,不畏艰辛,奋发图强,积极地进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除了爱国精神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勇于革命精神、团结互助精神、实事求是精神等都构成了“一江山精神”的文化本源元素。可以说,“一江山精神”就是以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民族精神为母体,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辩证方法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发育成长,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一江山精神”不断发展,与时俱进。“一江山精神”形成后在社会建设的实践中不断地发展,与时俱进。“一江山精神”的与时俱进主要表现这三个方面:一是“一江山精神”被提炼为十六个字和十二个字,其内涵不断地丰富;二是支撑“一江山精神”的理论不断地发展;三是在“一江山精神”的感召下,台州市委、市政府带领人民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全力开创“创新驱动发展”新局面;“一江山精神”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丰富与发展。从“一江山”岛战役后到二十世纪末,人们对“一江精神”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也就没明确的定义,这一时期相关文章的作者大都对“一江山”岛战役进行了回顾,并对解放军的革命精神激励后人(包括作者自己)不断进步的事情进行了叙述。这些就意味着当时的人们将“一江山精神”等同于“革命献身精神”。进入新世纪后,台州市专家、学者将“一江山精神”提炼成十六个字,其内涵也随着改革的深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一江山精神”的发展离不开先进理论的支撑,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支撑“一江山精神”不断发展的理论,而且“一江山精神”本身也有马克思主义的成分,于是乎“一江山精神”也有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在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在顺应时代潮流的“一江山精神”的感召下,台州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区人民,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取得了成绩。如,2013年,台州市实现生产总值3153.34亿元,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中居第49位[4]。
从上文可知,“一江山精神”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其民族性是时代性的基础,时代性是民族性的延生,两者相辅相成,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所以说,“一江山精神”是以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为主的中国精神的组成部分。
 
二、弘扬“一江山精神”的路径
(一)把弘扬“一江山精神”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教育是传授或学习知识与培养或提高能力的过程,也是加强品德修养与提高素质的过程。在教育中弘扬“一江山精神”,利于台州市人民、浙江省人民乃至全国人民接受其洗礼,受支撑其发展的文化熏陶,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在教育中弘扬“一江山精神”可以从多面进行。
首先,从实施教育的社会组织方面来讲。要在教育中弘扬“一江山精神”就要抓教育,这涉及到政府、学校、家庭等社会组织。从政府方面来讲,政府要将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落实到位,加强法治建设,制定行之有效的制度。国家的政策调控是弘扬“一江山精神”的有力手段,法治建设是弘扬“一江山精神”的必要措施,有效的制度是弘扬“一江山精神”的重要保障。具体而言,政府要有效地落实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依法治区;相关部门,特别是教育管理部门出台相关制度,把“一江山精神”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价值观念、爱国情怀等以及支持其发展的理论纳入教育规划中,组织专门人员编写相关教材与教学案例,设立相关课题,举办弘扬“一江山精神”的活动。从学校(包括小学、中学、大学等)方面来讲,各类学校要把上级部门的相关政策落实到位,并根据自身的特点,针对教育对象的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制定相应的教育目标、要求和方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弘扬“一江山精神”。具体而言,各级各类学校要积极地落实有利于弘扬“一江山精神”的政策,制定相关的教育教学与考核制度,举办弘扬“一江山精神”的活动,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从家庭方面来讲,家庭教育是弘扬“一江山精神”的起点。家庭是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家庭教育的内容与方法会对家庭个体造成影响,家庭成员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行为方式、情感表达,价值取向也会相互影响。因此,家庭须要制定计划,设置目标以有效地弘扬“一江山精神”。
其次,从教育引导者来讲。与政府、学校、家庭等社会组织相对应的群体分别是公务员、教师、家长。公务员在制定及落实相关政策、完善相关的制度、依法治区等方面弘扬“一江山精神”,教师在传授相关的知识、指导学生实践、举办相关活动等方面弘扬“一江山精神”,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弘扬“一江山精神”。他们在不同的领域各司其职,既是教育引导者,也是学习者,在弘扬“一江山精神”时也受到了“一江山精神”洗礼。为了更好地弘扬“一江山精神”,无论是公务员还是教师抑或是家长都需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业务能力,争取做优秀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作为社会群体的组成部分,公务员、教师与家长不仅要在各自的行业领域弘扬“一江山精神”,还要在社会上深入开展“一江山精神”宣传教育,在社会上对“一江山精神”及其蕴含的文化进行广泛传播,发挥精神文化产品育人化人的重要功能。
最后,从“一江山精神”所蕴含的文化、内容所属方面来讲。“一江山精神”有红色精神的成分,具有红色精神的性质,所以弘扬“一江山精神”可与弘扬“红色精神”结合起来进行。在教育中弘扬“红色精神”的同时,着重弘扬“一江山精神”。如上文所述,学校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重大作用,课堂教学是主渠道,实践教学则是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断地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可采用专题法、案例法、植入法等多教学法,将红色文化(以“一江山精神”为主)融入到教学当中。在实践教学中,也可采取专题法,设置与“一江山精神”相关的题目,让学生参与到实践中来,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与“一江山”岛登陆战纪念馆共建基地以推进实践教学工作。不仅如此,还要把“一江山精神”资源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红色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从而有效地弘扬“一江山精神”。除此之外,弘扬“一江山精神”还可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进行。“一江山精神”以民族精神为底蕴,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是中国精神的组成部分,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契合之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从中可以看出,二者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或和支撑理论的,都蕴含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而且“一江山精神”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拓宽、理论不断丰富、制度不断完善而不断丰富与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因此,在弘扬“一江山精神”与践行社会核心价值观问题上,可采取相似的方法。
(二)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弘扬“一江山精神”
“一江山精神”随着台州市和浙江省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而发展的“一江山精神”也会推动台州市、浙江省乃至全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因此,在经济与社会建设中弘扬“一江山精神”具有双向效益。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弘扬“一江山精神”可从以下两大方面入手。
从企事业单位方面来讲。与在教育中弘扬“一江山精神”一样,在企事业单位中弘扬“一江山精神”也离不开政府。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经济发展目标和发展规划,出台经济社会政策和改革措施,确保各项生产经营活动顺利进行;企事业单位要制定发展计划,出台相关制度,不断深化改革,完善各类资产管理体制,不断增强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经济活力。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事业单位都要坚持 “一江山精神”内涵发展战略,做到不惧艰难、勇于奋斗、重于求实、开拓创新、善于团结、顾全大局,实现市场经济和道德建设良性互动,形成利于弘扬“一江山精神”的良好政策导向、利益机制和社会环境。各个企事业单位要坚持实现经济行为和价值导向有机统一,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具体而言,在企事业单位可以采取这些方法来弘扬“一江山精神”:1. 将弘扬“一江山精神”与加强企事业单位的规章制度建设结合起来,用科学合理、公正严明的制度体系引导职员信任规则、遵守规则;2.在企事业单位的宣传教育中弘扬“一江山精神”,可采用各种途径,搭建多种平台;3. 将“一江山精神”的内涵作为引领企事业单位的精神价值观来塑造,以增强职员的责任感与使命感;4.将“一江山精神”融入企事业单位的文化建设中,实现双向效益。
从产业方面来讲。第一产业是工业,第二产业是农业,第三产业是除第一、第二产业之外的各行业,包括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5]44 工业是生产现代化劳动手段的部门,在国民经济中起着主导作用;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证;第三产业能够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在发展三大产业的过程中弘扬“一江山精神”,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同向发展。具体而言,各地要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和优势,大力地发展属于第三产业的红色旅游业,因为红色旅游能带来双向效益:一方面,红色旅游能弘扬“一江山精神”,传承红色文化③;另一方面,红色旅游能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6]。如前文所述,“一江山精神”具有红色精神的性质,因此要利用“一江山精神”所承载的一切红色资源,发展红色旅游业。例如,台州市的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如“一江山”岛烈士陵园、“一江山”岛登陆战纪念馆、烈士纪念馆、纪念碑、“一江山”岛、大陈岛等。政府和人民要对这些资源进行有效地保护,同时也要继续开发“一江山精神”所承载的红色资源,实施可持续性发展。政府可采取这些方法来发展红色旅游:1.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制定或完善相关的制度,设立专门的“一江山精神”与红色旅游策划组,加强旅游经营文化建设;2. 切忌重复建设,建设精品、打造品牌;3.开发与旅游文化市场一致的旅游产品;4.将绿色旅游、褐色旅游与红色旅游结合,进行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任浙江省委书记时把“浙江精神”提炼为“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
②中国精神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③ 《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规划纲要》的有关规定,红色旅游的主题是对国民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红色精神,传承红色文化。
 
参考文献:
[1]王祖强. 红船扬帆远航:中国共产党在浙江90年纪事[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1.
[2]一江山岛战役铸就军民血肉深情[N].台州日报.2009-07-06.
[3]段治文. 浙江精神与浙江发展 [M].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4]台州2013年GDP迈入全国前50强[N].台州商报.2014-02-22.
[5]张启明.新经济知识一本通[M].乌鲁木齐: 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社,2010.
[6]渠长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语境下的红色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工商出版社,2012.
 
QQ在线咨询
投稿电话
010-67605557
投稿邮箱
xfdk@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