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制造业海外并购战略的思考

评论: 0 浏览: 591 最新更新时间: 14年前

张文洲   十堰广播电视大学教育学院

[摘要]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实现工业化的根本保证。全球金融危机下,西方国家经济形势的持续恶化,全球制造业将重新布局,给我国制造业走向全球化带来历史性发展契机。我国制造业应面对危机利用自身的优势,积极迅速做出战略调整,采取多种并购方式,在国外大力开展兼并、收购业务,不断实行产业整合,扩大经营规模。

[关键词]金融危机  制造业  海外并购

本文系十堰广播电视大学(教育学院)《全球金融危机下我国企业应对策略》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全球金融危机下,西方国家经济形势的持续恶化,许多具有技术和管理经验优势的企业,其现金流正陷入危机之中,全球制造业将重新布局,给我国制造业走向全球化带来历史性发展契机。我国制造业应面对危机积极迅速做出战略调整,通过海外并购获得拓展发展新空间。

一、制造业的重要性

制造业是所有与制造有关的企业机构的总体,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它一方面创造价值,生产物质财富和新的知识,另一方面为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包括国防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提供先进的手段和装备。工业化国家中以各种形式从事制造活动的人员约占全国从业人数的四分之一,美国约68%的财富来源于制造业,日本国民生产总值的约50%由制造业创造,我国的制造业在工业总产值中占了约40%。制造业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科技、国防提供技术装备,是整个工业、经济与科技、国防的基础。而在非制造业部门,约有半数人的工作性质也与制造业密切相关。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腾飞,制造业功不可没。

我国的制造业集中表现在装备制造业上。装备制造业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重大先进的基础机械,即制造装备的装备——工业“母机”;二是重要的机械、电子基础件;三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科学技术、军工生产所需的重大成套技术装备。它是制造业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发展的基础。许多工业化国家,在工业化成熟阶段都把装备制造业作为主导产业。建立起强大的装备制造业,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实现工业化的根本保证。

二、金融危机为我国制造业海外并购提供良机

我国制造业与发达国家的现实比较上,欧美企业的优势在于掌握着产业链的核心技术与渠道品牌,中国企业只能在低价值的产业链中端获取简单加工组装费用。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国内尚无一家在国际上具有某一领域技术垄断的企业。产品创新和核心技术的研发更是步伐缓慢。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主要经济体,危机已经扩散至实体经济,其中制造业已成为受影响最大、最直接的行业之一。“中国制造”的实体经济已经呈现出负面影响。不过从长远来看此次的金融危机也是促使我国制造业健康发展的动力,是使我国制造企业跳出受制于人的产业链低端环节、向高端迈进的一次机遇。支撑制造业发展的三个重要因素是消费、出口和投资,金融危机使投资经商环境恶化、出口锐减,我国制造业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但从长远来看,全球金融危机为我国企业走出国门实施全球经营战略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在全球经济衰退的背景下,2008年我国经济增长9%,对世界经济贡献率超过20%。今年上半年,我国的GDP增长7.1%,这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仍旧增长乏力甚至负增长的情况下,显示了我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在一片利好的形势下,遍及全球的金融危机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并购发达国家实体企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整合资源以核心先进技术为目标并购海外实体企业的股权,全面提升中国制造业的水平,为将来制造业的国际化奠定基础。同时,在生存和利润的压力下,西方国家制造业将加速向亚太新兴市场转移,全球制造业将重新布局,我国制造业产业也应主动顺应形势,抓住时机优化自身结构。

三、对我国制造业海外并购战略的思考

(一)并购主体以国企为主。制造业的海外并购应是国内比较竞争优势较大、资金雄厚、公司治理结构合理、企业文化积淀深厚的企业,这样的企业并购成功的可能性才会较大。而这样的企业,比较集中在国企上,相对而言,国企国际化经营及管理理念更具有优势,所以,国企应成为海外并购的主体。事实上,国有企业在近几年的海外并购现实中一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无论是并购的规模还是并购数量都远甚于民营企业。

(二)政府发挥引导职能。政府职能应从“主导型”向“引导型”转变,站在行业发展的高度,采取合理的宏观调控,制定出明确的整体战略规划;特别是在引导国有优良资产向优势制造企业集中上发挥作用,增强其经济扩张的能力,使其在并购和国际化经营中有更大优势。同时,制定相关政策营造良好并购环境,完善服务支持体系。“政府+市场”将是制造业海外并购的普遍模式,即由政府牵头、市场主导,它将为并购业的后续整合提供标杆,并成为整个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流。

(三)并购对象为核心技术。技术上的瓶颈是我国制造企业国际化的最大障碍。在整个国际产业链中,高端是技术、核心零部件制造,终端是加工装配,末端是销售与品牌。我国绝大多数企业是聚集在收益越来越低,制造份额与收益的严重背离的终端上。根据韩国产业研究院报告显示,2007年韩中公司在制造业领域的技术差距为3.8年,韩中制造公司技术差距最大的是钢铁和纺织业领域,韩国领先中国4.1年,而在电子领域,两国公司之间的差距为3.4年。我国的制造业必须充分利用在全球金融危机,大力争取在“核心竞争力方面”有所进步,在未来两三年中,是否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将决定企业能否突破下一次危机的重围,缺少核心竞争力的危机是即将面临的下一个危机的重点。并购海外企业时我国制造业获得核心技术、迈向国际化经营的有效途径。当然,也有观点认为国际并购很难迅速掌握核心技术,但可以在并购前期通过谈判技术层面的有效运作得到解决。

(四)控制并购过程的法律风险。我国企业海外兼并收购时往往过于关注交易价格,而对被收购企业的潜在风险缺乏认识。海外并购中存在的潜在法律风险包括外国法律风险、环境法风险、劳动法风险等。所以,在并购过程中,应当重视被并购企业所在国当局的态度及国民心态。还要注意并购法律文件的起草。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面临的现实问题是国外企业往往注重合同的细节。在海外并购的谈判中,除了价格因素以外,文化的差异、领导与员工的思维方式和处事风格等方面的不同,也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需要思考的问题。

(五)并购后的整合。在全球范围内失败的并购案例中,80%以上直接或间接起因于并购后企业整合的失败。因此,整合计划是收购完成的关键。收购的完成只是成功的一半,中国企业应在项目进行中考虑如何对所收购的标的进行整合。整合的主要内容包括:企业文化的重组、企业经营方向的调整、企业组织机构的调整,新型组织体系的构建、管理制度的整合,行为规范的统一、人事重组、科学管理方法的重组等。

参考文献

[1]邹十践。以信息化带动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建筑机械化,2002年第1

[2]吴添祖。陈利华跨国并购获取核心技术——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模式《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604

[3]沈铀我国海外并购中潜在法律风险探微北方经贸2007年第02

[4]陈志军谈谈企业并购后的整合工作《山东经济》2001年第3

 
QQ在线咨询
投稿电话
010-67605557
投稿邮箱
xfdk@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