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奶业合作社的发展模式研究

评论: 0 浏览: 616 最新更新时间: 9年前

于霏飞  孙业兴  张显钦  蒋永宁(通讯作者)
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奶业合作社的发展与壮大直接影响着我国国民饮食奶制品的品质。本文将通过回顾中国奶业合作社的发展历程,深入探析我国奶业合作社的经营模式以及可能的发展方向,摸索并组建符合我国奶业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模式,为奶业合作社的发展和创新提出对策性建议,从而整顿振兴我国奶业的生产和发展。
 
一、我国奶业合作社的本质
奶业合作社是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有机结合体,因此,应该从经济和社会两个层面来深入刨析我国乳业合作组织的本质。
(一)经济本质
奶业合作社是指在原料奶的生产经营过程中由经济弱者组成的互助性组织,是奶户为了减轻剥削和维护自身的利益,自愿成立的合作社。也就是说,奶业合作社的经济本质可以概括为:奶业合作社是以维护和提高社员的利益和地位为目的的经济弱者的结合体,合作社本身不排除社员经济独立存在,它是一种联合性的经济组织。
(二)社会本质
奶业合作社的社会本质概括为:第一,奶业合作社一个自由团体。凡是符合合作社章程规定的入社资格的,皆可自愿申请入社。第二,奶业合作社是一个民主团体。合作社在其经营管理中实行的是“一人一票制”,这充分体现了社员共同参与、合作运营的民主权利。第三,奶业合作社是一个自立团体。政府及社会在人力、财力、物力和信息等方面给予合作社支持,并维护合作社的自立权和自主权。第四,奶业合作社是一个区域性团体。对合作社区域的界定,明确了社员的入社资格,可以按地域或习惯等进行划分。
 
二、我国奶业合作社的发展史
奶业在中国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在我国,奶业的生产加工历史不过百余年,基础薄弱,起点很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奶业的发展大致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的历史变迁。
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是以国营奶牛场为主的经营模式
这个时期的国营奶牛场供应着八成以上的原奶需求,选择国营奶牛场有利于管理机制的垂直运行。但是,由于奶产品生产经营受到了计划性的限制,奶源以资源的计划配置为主,导致了国家奶制品的供给严重不足、奶制品市场萧条的景象,一并出现的还有饲料紧张、管理费用高、资金受限、产品单一且质量问题多、经济效益差等问题。
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呈现出散养奶户与规模养殖户并存的状态
在这一时期里,出现了很多牧场转变为农户散养经营的现象。这种转化充分利用了农村的散闲场地、饲草、饲料和劳动力等资源,成本低,且操作方便。但是,由于养殖规模太小致使奶牛养殖资源严重浪费、卫生条件差、奶源营养和质量水平太低、生产杂乱无章等问题,使得奶业的生产效率十分萎靡。
第三阶段:21世纪以后,盛行“公司+农户”的模式
随着新世纪新纪元的到来,一些奶制品加工企业开始了一种全新的养殖模式——“公司+农户”模式。这种模式实行“统一建区、统一加工、分户词养、集中收奶”的生产方法,大大提高了奶农养殖奶牛的积极性,这种模式很大程度上分散了奶农的养殖风险,削减了原奶交易时所需要的费用。但这种方式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信息的单向流通机制容易造成大量资源浪费;农户对客户需求和市场变化的信息反映不灵敏;外地的市场信息渠道受阻塞;产品质量检测和疾病防御机制不够完善;风险与利润不对称,损害了农户的利益。
 
三、我国奶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奶业合作社的发展步伐逐渐加快,呈现出奶农协会、奶业合作社和奶农股份合作社等多种生产经营模式共同发展的态势。
(一)组织形式多元化
我国奶业发展模式在企业与农户中加入了各种中介组织,以奶业合作社为载体,促进了奶业产业化发展。目前,各地奶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主要包括三种形式:
1.“公司+小区+农户”的模式。这种模式能进一步保证企业实施标准化的养殖模式,保持了奶农的生产独立性,提高了奶农的组织化程度和劳动生产率,成功地确保了原奶的质量。但同时也存在业主与奶农之间的利益分配矛盾以及规划布局不合理等问题。
2.“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这种模式降低了公司与奶农在合同签订和履行等方面的难度,能够帮助杜绝原奶生产和收购等环节上可能出现的机会主义行为,降低了公司运营的成本;还有助于保护奶农利益,提高生产效率。然而,由于信息与履约方面的制度缺陷造成信息不对称,从而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较容易发生。
3.“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这种模式有助于提升奶业生产和经营的标准化程度,提升奶业的产业化水平和现代化养殖水平,带动奶农收入的增长。
(二)组建方法多样化
从组建的方式上看,可以将奶业合作社分为龙头企业领办型、能人引导带动型和农户自发组织型三种。
1.龙头企业领办型。这种类型的合作社是由龙头企业领头组建而成的,它的主要目的包括两方面:一是通过兴办奶农专业合作社,稳定企业的奶源;二是与政府共同决策,最终获得政府的各项优惠政策。
2.能人引导带动型。其目的在于借以乡村能人的模范作用,引导农户共同致富。这是现阶段大力发展和推广的一种合作模式,原因就在于村里的能人有愿望、有能力、有义务想要通过提供相关养殖技术,带动当地农户走向致富。
3.农户自发组织型。就是由养殖大户倡议发起的、农户自主组建的一种组织形式。这种模式因地制宜,能够突出地区间的地缘和亲缘特征,虽然规模不大,但农户的凝聚力却很强。
(三)服务功能升级化
奶业合作社的根本任务就是通过建立服务中心为社员提供多项服务,从而把各项服务延伸到农户的生产活动中去。主要包括生产资料的供应、基础设施建设、养殖技术指导、疫病防控体系建设以及提供原奶的销售渠道等方面为奶农提供服务。
奶业合作社非常注重对奶牛科学饲养技术的培训。合作社里有专业的技术人员能够为社员提供全方位服务,开展各种相关技术咨询,技术人员还可以上门服务指导。逐步实行现代化管理,开办培训班,传授科学养牛的相关知识,推广机器制奶的技术等。
(四)发展趋势产业化
我国的奶业合作社从一开始建立就釆取了“产-供-销”一条龙服务的思路。通过合同或章程,将生产原奶的奶农、提供生产资料的企业以及收奶加工方,三者共同形成了产供销一体化的模式。
 
四、奶业合作社发展中的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奶业主产区的奶牛协会已经初具规模,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但是奶业产业化的整体程度并不高,原奶市场的风险抵御能力依旧较差。因此,仍处于萌芽阶段的奶业合作社存在如下问题。
(一)合作社的合作意识不完备
由于旧时期的小农意识在我国农民的思想中根深蒂固,加上小农经济的长期影响,使得国民的合作思想及意识很差,缺少远大的目光,满足于生产方面的自给自足,至今仍有一些农户把传统上的集体经济等同于合作经济,甚至“谈合色变”,对合作社顾虑很深。
从工作实践来看,部分基层干部群众对这一点认识也不深,传统的经营观念仍占主导地位,束缚着干部群众的思想,不会、不敢、不愿进入市场,对于发展奶牛专业合作存在种种疑虑担心。
(二)合作社的建设资金不充足
一般来说,组建奶业合作社完所需资金来自于股东的入股和贷款,资本的回收需要一个过程。我国奶业合作社的硬件差,大部分奶户仍处于分散养殖、手工挤奶、低水平饲养的状况未得到根本改变,现代化机械、高标准奶厅也严重缺乏,合作社自行购置各种设备的能力低。
除此之外,合作社利用网络资源学习技术、获得市场信息的水平极低。一是缺设备,二是缺人才,三是缺乏政府帮助的奶农很难取得建立奶业合作社需要的资金,奶业合作社在资金周转上十分困难。
(三)合作社的市场竞争力不强
由于我国的奶业合作社正处于发展初期,很多产奶区并没有建立起由奶农控股的合作社组织,经济实力不足、规模小、布局不紧密,他们形成联盟的主要任务仅仅是为了提高原奶收购价格,可持续发展很困难,合作社的国内市场竞争力不强,在国际上就更没有竞争力。
此外,市场上一些不正当的、无序的竞争和促销手段,对奶业销售市场的冲击也很大。特别是目前奶业市场管理不规范、检测制度不健全,对乳制品生产与销售也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四)合作社的产权归属不明确
奶业合作社的成立初期,由于社员人数少,投入资金量少,合作组织内部个人之间、普通社员与投资主体三者间的产权边界是清晰的。合作社形成规模后,随着社员的增多、国家资金投入量的加大、组织盈利水平的提高,三者间的产权边界就变得越来越模糊,可能会造成合作社领导或专业大户侵吞合作社财产的现象。
另外,还存在一些奶业合作社随着企业的投资和掌控,由原来的具有独立性的服务机构转变为代表龙头企业的利益,奶农处于不公平的被动地位,利益分配上也会受到影响。
(五)政府的职能转变不到位
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一是由于政府对合作社的干预过度。奶业合作社的建立需要政府的推动,而政府希望合作社的发展符合自己的利益,因此合作社常常因为被政府控制而难以发挥其作用,奶农协会也由于政府的过度干预沦为依附于政府的组织。二是因为地方政府办事效率低下,奶牛专业合作社的申请时间冗长,大大削弱了社员的积极性。第三,政府对奶业合作社的支持力度不够。当前,政府对合作社的支持主要体现在对奶价补贴,而可操作性强的扶持政策很少,因此一些成立时间短、规模小的合作社难以维存。
 
五、对策与建议
(一)优化政府职能,保证合作社的本质原则
奶业不仅是当前国民经济中的亮点,更是未来民生所关注的重点。
1.保证奶业合作社的独立性原则。合作社具有法人资格,是一个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可以自主的进行市场交易。合作社与所有制和集体经济并无关联,政府支持合作社发展的前提就是要保证其独立地位,不能干预过度,以免奶业合作社的本质发生变化。
2.保证奶农自愿入社的原则。奶业合作社的发展本质上体现的是奶农自身的要求,可以利用政策导向吸纳奶农入社,但不能强制编入。只有体现了奶农自由、自愿的意志才能激起他们的积极性,奶业合作社才能健康的发展。
3.保持奶业的发展与整个农业结构协调发展的一致性原则。政府除了要大力支持乳品加工企业,还应该从奶农的切身利益出发,在其有效的监管下通过多项政策、财税等方面的扶持,由奶农自发组织,形成逐具规模的奶业合作社。
(二)加快企业转变,实现奶源的最大化利用
奶制品加工企业应“紧靠市场、就近开辟奶源、就地消费、讲求能源节约”,通过合理的布局,实现奶业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1.设立质量标准体系。自“三鹿奶粉”事件之后,食品安全问题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更成为政府各项工作之中的重中之重。国家大大加强了对奶制品行业的监管力度,奶制品安全问题关系到国计民生不容小觑。因此,为了使企业得到长久、稳定的发展,企业应加强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的建设。
2.设立可追溯性系统。在奶制品的日常生产管理中,从原材料投入使用到成品销售,应制定出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严格执行各项指标,实行岗位责任制,加强人事管理。以此来实现企业的高质量、高标准、高效率。
3.让企业担当奶业合作社法人。企业作为产业化经营的龙头,有责任有义务带动奶农建立起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与奶牛养殖小区、奶农签订购销合同,通过联营、合作、持股等多种渠道,完善与奶农的利益联结机制,最终达到真正的利益共同体。
(三)促进奶农和合作社相互协调进步
提高奶农的组织化程度,加强专业知识培训。一是要提高奶农科学养殖奶牛的水平,实现规模化饲养,以此来提升奶牛的单产水平和养殖效益。二是要与企业签订购销合同并坚持按合同办事,不掺杂使假,不见利思迁。
奶业合作社是一种“企业所有、奶农控制和奶农受益的合作组织”。合作社中的每个成员都享有来去自由的权力,合作社的盈余按成员与合作社的交易额进行分配。
 
六、总结
研究中国现代奶业合作社这样一个复杂的命题,不可能只从单一的学科视角就能解决,要综合考察影响合作社发展的多方面因素,全方位、多视角、多学科地分析研究,才能形成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都强的方法和途径。因此,完善奶业合作社发展的道路还很长,唯有看清历史、立足现在,才能摸索出符合我国奶业合作社发展的道路,振兴我国奶业的发展与壮大。
 
QQ在线咨询
投稿电话
010-67605557
投稿邮箱
xfdk@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