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口年龄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评论: 0 浏览: 689 最新更新时间: 8年前

北京人口年龄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庄琳  浙江海洋大学
 
摘  要:众所周知,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问题,另一方面则是涉及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与核心的问题。自从2010年我国人口普查的调查结果发布之后,我国越来越重视人口问题,北京由于其特殊性也存在着很大的人口年龄结构问题,而这一问题长久以来也一直是国内外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本文重点分析了北京人口年龄结构特点,并分析了北京人口增长制约其经济发展速度和效益的提高,最后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北京  人口增长  经济发展
 
一、北京人口年龄结构及增长现状
北京市常住人口的年龄结构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特点,表明北京市劳动力资源丰富,处于“人口红利”的黄金时期。北京市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受外来人口流入影响较大,常住外来人口的年龄集中在20-39岁,这部分人口占外来人口的62.8%,其中25-29岁组占19.1%。2010年全市常住人口的年龄中位数为35.7岁,常住户籍人口的年龄中位数为41.5岁,常住外来人口的年龄中位数为29.6岁。可见外来人口的大量流入是我市常住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重要原因。伴随外来人口的不断流入,这种结构仍将继续持续一段时期。
我们把北京市的人口问题对比于我国全国水平来看,从2000年到2010年这10年的时间,我国的人口一共增长了7390万人左右,这十年平均每年增长0.57%,而北京,这个总人口不到全国2%的城市十年间人口增长的速度却是全国人口增长速度的数倍,达到了3.8%,并且处于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另外,从统计口径的角度来看,北京的人口统计中还包括了200至300万的瞬间人口没有算入统计当中去。我国在2005年的时候曾经规划于2020年的时候控制北京人口低于1800万,但是现在北京的人口就已经达到了1961万。所以说北京市的人口问题是十分严重的,未来的人口状况也是不太好的。北京市是一个人口组成多元化的城市,随着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其人口增长问题也日益严重,不容忽视。
 
二、人口年龄结构与经济的相关性
(一)北京人口红利的结构性分析
总的来看,北京市常住人口目前处于人口红利期,但未来需要更多补给。2014年北京市人口出生率9.75‰人口死亡率4.92‰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83‰。2010年“六普”数据表明,北京市常住人口中,0-14岁的少儿人口为168.7万人,占8.6%;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为1621.6万人,占82.7%;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70.9万人,占8.7%。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少儿人口比重下降5个百分点;老龄人口比重微增0.3个百分点;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上升4.7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进程减缓。可见,北京市劳动力资源丰富,处于“人口红利”的黄金时期。
(二)人口年龄结构对北京经济的限制
目前,人口老龄化是当今全球性的一个重大、复杂的社会现实问题,它涉及到社 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个领域。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 会,更为严重的是,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我国呈现“未富先老”特征,老龄化超前于我 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社会保障制度还未完善。在此大背景下,北京市也面临着严峻的人口老龄化趋势,人口数量决定了劳动力资本的数量,这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由于20世纪80、90年代计划生育政策的严格执行,其后续影响在二十多年后的今天逐渐显现,北京的人口年龄结构上开始发生比较明显的变化。北京市常住人口的年龄结构表现出明显的“底部收缩”态势,也就是说,未来新进入劳动年龄阶段的人口将会出现明显减少,目前,北京市正处人口红利期,但未来需要补给
 
三、北京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北京市人口红利向人力资本红利转变
从劳动力数量方面上看北京市人口红利正不可避免的减弱,这种减弱倒逼为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增长方式发生转变。单纯的以劳动力数量为竞争优势的时代已经过去,在劳动力数量减少的趋势下,应加快北京市人口红利向人力资本红利转变。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以实用型人才的培养来提升人口素质并向社会提供“高质量”劳动力,为此,应将职业教育与市场经济建立联系以不断调整其构成及专业方向。教育的模式方面,除了传统方法之外,还应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自考等方式实现教学并加公共学习的场所,以此来突破时间或地点的限制。此外,随着城市化导致的人口不断地向城市涌入,国家有必要重视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的教育问题,应当适当放宽相关政策,使其有自由流动的机会,以平等的教育机会来缩小教育水平差距。此外,应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鉴于高校扩招造成的大学生素质下降情况,应逐步借助提高办学规定、加强管理、提升教学质量等办法来把高等院校转向质量提高“模式”,并鼓励校企联系,使学生能够尽快适应社会。同时,应借助公平和透明化的选拔机制给人才进行相关激励,并借以形成培养“人才后备军”的机构,营造良好社会环境以保证人才不外流。
(二)充分调动户籍人口参与就业
从制度层面看,要积极推动有稳定住所和稳定就业的流动人口逐步实现本地化,加大教育制度、就业制度、户籍制度和养老保障制度的改革,为人口自由流动扫除制度障碍;但同时应当注意的是,对外地人口的过分依赖也可能对对户籍人口的就业积极性、就业参与性产生威胁。在促进外来人口融合的同时,也应当出台一系列政策,在保障户籍人口卫生、医疗、教育资源的同时,鼓励户籍人口参与就业,提高其积极性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陈云.我国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2
[2]赵静.人口因素、中国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D].山东大学.2013
[3]吴连霞.江西省人口与经济发展时空耦合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
 
QQ在线咨询
投稿电话
010-67605557
投稿邮箱
xfdk@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