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济南市科技园区产城融合发展研究

评论: 0 浏览: 584 最新更新时间: 9年前

孟姝瑱  济南市行政学院经济管理教研部  
 
摘  要:科技园区作为城市中的一个功能区,它具有较为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优惠政策资源,是城市或区域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基地和产业集群的源头,在推动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集群的升级、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带动城市势能的提高和增强城市的辐射力中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从科学发展观和经济新常态来看科技园区发展的大背景,以及新阶段、新常态对科技园区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科技园区的发展将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而将科技园区与产城融合在未来将会大有作为。推进产城融合改革发展,对济南科技园区产城融合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科技园区  产城融合
 
作者简介:孟姝瑱,济南市行政学院经济管理教研部讲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
 
产城融合体现了区域产业空间与社会空间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科技园区作为区域产业聚集基地和现代化的新城区,其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好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的融合问题,这是推进产城融合的有效突破点。济南市委党校调研组在进入济南创新谷科技园区充分调研后,建议创新谷的发展必须融入产城融合理念,重点是要完善发展规划,以空间布局的科学化实现产业化与城市化的协调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和产业集群,以产业优化提升科技园区发展的内生力和对城市的带动力;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以功能齐全化促进科技园区与城市发展的融合。
在经济新常态下,科技园区发展会出现一些新特点和新趋势。中央提出,经济发展进入到一个新常态,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转换。从科学发展观和经济新常态来看科技园区发展的大背景,以及新阶段、新常态对科技园区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科技园区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科技园区发展将呈现出新的发展模式、
 
一、新常态下产城融合对促进创新谷发展的现实意义
经济新常态下,推进产城融合改革发展,对济南创新谷产城融合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第一,创新谷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好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的融合问题。纵观我国科技园区的发展,其大部分位于城市的郊区或者是城乡结合地带,最初的功能定位为产业聚集区。在以往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下,地方的经济发展带有浓重的GDP优先和政绩追求色彩,在这种非科学理念的指导下,作为“单一经济体”的科技园区的发展更多的是追求工业经济的增长,走的是“重生产、轻服务;先生产、后服务”的发展道路。而且,在初始阶段科技园区发展的推动力主要是来自优惠政策的支持和政府的扶持,即科技园区发展的外在推动力远远大于内生驱动力。上述综合因素导致的结果是,科技园区发展过度追求经济规模的扩大和经济效应的增加而对城市功能建设重视不足,生产服务、生活服务严重滞后,产业区和城市居住区、消费功能区被割裂分离,交通拥堵,生态环境恶劣,医疗、教育等公共设施配置不足,既制约了科技园区自身的发展,又不利于城市化水平的提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技园区人口不断集聚、产业规模日益扩大、发展空间日趋受限,产业功能与城市功能分离带来的矛盾愈加凸显,科技园区在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定位、功能也随之改变,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肩负着新的重要历史使命,它们不再是仅仅是产业集中区,而且还是创新型城区或现代科技城区。这就决定了科技园区必须改变以往“重产业、轻城市;重生产、轻服务”的发展模式,而是要转向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相互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兼顾,唯有如此才能集聚更多的人才、技术、资金和信息等要素,在增强科技园区可持续竞争力的同时,加速城市化的进程。事实证明也是如此,产业与城市相辅相成,产业发展好的科技园区,城市化水平也随之提高。 
第二,科技园区是推进产城融合的有效突破点。产城融合的实现既需要构建科学的产业结构,形成独具特色的优势主导产业、完善的现代产业体系、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又需要完善的现代服务体系和城市功能,两者缺一不可。就此而言,科技园区应当是一个理想的选择。因为经过20多年的发展,科技园区在主导产业、科技创新资源、人才资源和管理模式等方面已经集聚了诸多优势,它们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城镇化发展的新区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极。从产业发展来看,诸多科技园区的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完善,而且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主导产业集群,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已经成为科技园区发展的普遍共识和理念。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后,各科技园区都纷纷结合自身的产业优势和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制定了较为切实可行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重点发展的产业类型、产业目标和产业扶持政策,而且科技园区还通过构建产业总部基地、实行产业转移、推进人才发展小高地建设、深化产学研合作和完善政策设计等方式推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从城市功能来看,如今的科技园区已经不是纯粹的产业集聚区,商业、学校、医疗、派出所和计划生育等社会服务机构及相关政府职能机构不断完善,而且还努力优化园区规划和布局、完善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功能、健全行政管理体制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发展成为科技园区所在城市的集生产、生化、文化等于一体的产业新城。由此可见,科技园区对于推进产城融合具有良好的基础和优势,是一个有效的结合点和突破点。
第三,科技园区是分析产城融合发展的产业发展规律的切入点。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规律,有利于构建城市产业生态体系,增强产业自我更新能力,真正落实产业定位作用,避免城市空心化,实现城市与产业发展之间的相互促进。可为发展改革管理部门提供参考。探索产城人融合发展的具体方式,有利于城市增加就业人口,提高就业质量,实现人与城市协调发展,规避盲目城市化带来的“空城”、“鬼城”和“睡城”等乱象。
 
二、新常态下济南创新谷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
科技园区作为城市中的一个功能区,它具有较为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优惠政策资源,是城市或区域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基地和产业集群的源头,在推动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集群的升级、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带动城市势能的提高和增强城市的辐射力中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但是,创新谷高科技园区的发展也面临着空间规划不科学、产业结构不合理、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和城市功能滞后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和延续已经极大地制约了科技园区的可持续发展,这与济南创新型城市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是相悖的,为此,在未来时期,创新谷的发展必须融入产城融合理念,实行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同步推进、相互协调,这是科技园区所肩负的新的历史使命。
产城融合发展中存在的拥挤效应、信息不对称、负外部性以及路径依赖与技术锁定等市场失灵问题,仅仅依靠市场本身是无法解决的,必须借助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来弥补和纠正。
(一)制定产城融合发展规划
第一,制定科学的产业发展政策。产业发展政策是一国政府为特定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升级、全面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以技术创新、组织结构合理化、优化空间布局等为手段,满足消费者需求,促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所制定或采取的各项政策的总和。产业发展政策对先导、主导、基础等产业具有导向、协调、创新等基本作用,具体包括产业技术政策、产业外贸政策、产业布局政策、产业金融政策等。同时,还要制定合理的产业结构政策,实现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在不同产业间的合理配置,从而快速形成支柱产业,发展配套产业;制定有效的产业组织政策,规范市场行为的产业政策。第二,制定科学的城市发展规划。政府要根据城市的历史、自然资源、产业基础、人口和经济规模等条件,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市场规律,全面研究城市产业结构升级趋势、经济发展趋势、制度变迁趋势等城市发展趋势,制定科学的城市发展规划,合理确定城市发展定位,使城市的发展始终把握时代大势,紧跟未来发展。
(二)提供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制度安排
第一,加快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强政府宏观调控,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使政府退出竞争性投资领域,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强化公共服务职能,为产城融合发展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第二,提供制度保障。要建立完善维护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法律法规,包括产权保护、诚信体制等;要制定各类优惠政策,诸如为集聚区产业提供土地供给、人才引进、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方面的优惠措施,引导人才、技术、资金等各类生产要素的集聚,为产业集群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提供公共物品和优化公共服务
第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便捷的交通、通信、水电等基础设施是产城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决定地区产业竞争力的基本条件。政府应当集中投资供水、供电、道路、通讯及环保等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降低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同时,加快产业园区的规划与建设,重点建设对产业发展拉动力强、具有决定性影响的骨干设施和重大项目,完善产业发展支撑体系。第二,建立公共服务体系。产业集群需要良好的配套服务体系,包括信息服务体系、技术服务体系、金融服务体系、人才服务体系等,这些服务体系大多是准公共产品,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同时还要建立公共财政体系,大力发展教育、医疗、科技文化、休闲娱乐等公共服务,为城市居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和提升城市生活品质。第三,建立公共创新平台。引进或建立大专院校、科研机构,鼓励本地科研机构与企业的联合,推动产学研相结合模式的发展;建立公共技术平台、研发平台、检测中心等专业服务平台,建设区域技术市场,降低企业创新成本;加大创新财政支持力度,鼓励企业积极开展自主创新研究;建立技术创新网络和创新信息平台,及时发布和交流创新信息,不断改善区域创新环境。
(四)提升区域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通常被定义为依附于每个人的体力和智力所具有的劳动的价值总和,是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产城融合发展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产业和城市的发展都需要人才的支撑,当前城市和产业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人才的竞争。这些人力资本一部分通过市场自主调节,但是不可能完全通过市场自身来解决。所以,政府需要通过教育和培训以及人才引进规划等措施,集聚人才。
(五)培育中介组织
在市场经济体制中,中介服务机构是产业集群中的粘合剂,为产业集群内企业合作和创新起到必要的“粘合”和支撑作用,主要包括投融资服务、人力资源服务、法律服务、物流服务以及技术服务等体系。为此,政府应当鼓励和引导各类行业协会或中介组织的建立,把各类中介机构作为宏观调控的方法或工具予以扶持,完善集群内企业的配套体系,充分发挥中介机构服务产业集群的功能。
 
三、新常态下济南创新谷产城融合的路径优化原则
经济新常态下,以“产城人”互动为基点,推动产城融合发展,以人的发展为目标;以城市为载体,承载产业空间和发展产业经济;以产业为保障,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以达到产业、城市、人之间有活力、持续向上发展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新常态下,把产业发展作为产城融合的物质基础、城市建设作为产城融合的重要前提、人口规模作为产城融合发展的现实基础,把产城人互动作为产城融合的基本保证,构建新常态下产城人互动的有机体系。
(一)积极推动产业向高级化转型
产业集群是产城融合发展的重中之重,为此,首要的就是要科学合理的确定城市的产业规划,制定财税、金融、人才、土地等全方位的产业政策体系,培育和发展城市的优势产业,提升城市经济实力和竞争力。
产业定位是对城市重点产业、潜力产业的确定和筛选过程。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提出了“钻石模型”用于分析一个某种产业为什么会在国际上有较强的竞争力。“钻石模型”主要由四个基本因素(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撑产业;企业的战略、结构与竞争)和两个附加要素(机遇和政府)组成。为此,应当综合考察城市的生产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支撑条件、厂商结构、战略和竞争等要素,科学评定城市竞争力,为产业定位提供科学依据。在选择主导产业的同时,还要考虑产业结构演进规律和总体趋向,注重产业发展的阶段性变化,保持产业发展弹性。
济南产业结构偏重,虽然正在实施十大产业链、“双百”行动计划、“十百千”创新型企业等产业提升政策,但清晰的产业选择与定位的产业政策还是缺乏,还需要制定合理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政策,重点关注以下两点:一是产业结构升级:用高新技术改造低附加值、高能耗的传统产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使原有产业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和低消耗、高产出、可循环转变;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新兴产业的增长壮大,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二是产业结构调整:鼓励和支持服务业加快发展,大力发展金融、创意、咨询、物流、会展、电商等现代服务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
(二)加大财政支持的力度和优化支持结构
财税政策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城市经济具有重要的政策调控作用。
第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努力增加产业集群建设和发展资金,建立产业集群专项基金,用于支持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规划编制等项目建设,在征用土地、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厂房建设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扶植重点产业集群形成产业链、争创区域品牌。
第二,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实行税收优惠,主要是通过降低税率、减免税收、返还税收等税收工具,对产业园区内的企业提供支持,减轻企业的融资困难和经营成本,使企业有更多的税后资金进行投资和扩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第三,变扶持企业为扶持创新项目。财政激励资金更多地用在“项目”上。我市对产学研有诸多的补贴,比如:在科教城搞研发的高层次人才,每月给予2000元-3000元的津贴等补贴和奖励。从功利主义的角度看,这类补贴可以改为补贴项目,即与本地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的项目。这样更有利于产学研项目的实施。使用科技资金对企业培训时,需要增加企业危机感与创新精神的内容。这样有利于培育企业家产学研技术创新的源动力。用科技资金补贴行业协会或社科机构研究行业发展报告,为企业产学研合作提供动力与方向。
(三)构筑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
缺乏畅通的融资渠道是制约产业集群的瓶颈,要突破这个瓶颈,既要加大政府投入,又要面向市场融资,构筑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为此,政府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支持企业发展的新政策,探索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融合,探索构建多层次多渠道融资服务体系。
 第一,设立专项基金。要建立产城融合发展专项基金,用于支持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规划编制等项目建设,扶植重点产业集群形成产业链、争创区域品牌。第二,有效引导银行信贷。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根据产业发展规划,制定与信贷政策相匹配的个性化信贷计划,加强对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等产业基地建设和重大项目建设的信贷资金支持,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第三,增加小额贷款公司。采取“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模式,鼓励民间资本向中小企业进行风险投资。适当增加小额贷款公司数量,不断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组建融资担保公司,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推动担保模式创新。第四,推动企业上市。培育优质企业,加快推动优质条件的企业到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和境外上市,加快推动已上市公司再融资和重组。同时,鼓励金融机构引导符合产业导向的中小企业通过发行债券、票据,筹措发展资金,为中小企业逐步壮大提供多渠道的融资路径。
(四)培育区域创新文化
创新是城市发展不竭动力,为此,必须按照“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要求,不断完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减少行政审批和管制,提高企业自主性和活力,同时,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第一,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如何在短时间内形成强有力的产业集群,政府的行政效率是关键。要转变政府管理模式,由“划桨型政府”向“掌舵型政府”转变,由一元化管理向政府、社会和市场共同治理的模式转变,提高和改善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为此,要加强制度建设,强化依法行政,提高城市政府的制度效率;要转变政府职能,限制政府的管制和审批权力,提高政府的配置效率;要合理设置机构和配置人员,实现公用管理手段和方法的现代化,提高政府的技术效率。第二,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大学与科研机构是知识与技术的源头,是企业创新和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力。政府要充分利用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知识溢出效应,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建立研发平台,为企业提供技术研发服务,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同时要鼓励高校根据本地市场要求培养专业型人才,为企业直接输送人才,同时在高校内部建立职业培训机制,为企业员工提供职后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素质。第三,要加强市场监管,维护企业公平竞争,为集群发展创造一个公正、公平、公开的竞争环境。培育中介组织,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产业集群服务体系。
(五)完善公共服务,提升城市生活品质
城市的“人气”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城市的经济发展。研究表明,生活品质对于人气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高品质的生活能够吸引高层次人才的聚集,为城市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服务。为此,必须高度重视城市生活品质的打造,努力实现城市“居住、购物、休闲、娱乐”多功能一体化发展。
(1)教育、医疗资源城乡共享机制
优质的教育和医疗资源长期以来一直集中在大城市,这也是制约产城融合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教育与医疗资源的改善需要长期的积累,这就构成城镇化发展的一大难题。政府可推动教育、医疗资源的城乡共享机制:第一,中小学、医院资源整合。由市级政府推动市、区县优质的中小学或医院与小城镇(尤其是中心镇)结对,或者利用小城镇中小学或医院的基础,在小城镇设分校或分院,老师或医生建立交流制度。一方面,解决城市读书难、看病拥挤的问题;另一方面,提升小城镇老师或医生的技能,达到短时间大幅度提高小城镇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城镇化发展的质量。第二,高校资源共享。在大中专高校可以在小城镇(尤其是中心镇)设分部,提升小城镇人力资源的数量与质量。
(2)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要严格保护城市文化资源,把现存的各类文物保护单位、名人旧址、古街旧巷等遗址遗迹,通过强制性规划划定保护区,严格实施刚性管理;要注重保护民风民俗、民间传说等无形的文化遗产,及时发掘、整理和保存。深度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在城乡发展中注重延续城乡文脉,积极融入文化元素,有效保存文化记忆。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历史文化街区、特色乡村文化资源和文化生态的整体保护,重点推进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镇、传统村落等特色文化保护利用,积极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注重民俗风情、民间演艺、民间文化保护传承,打造一批国家级、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3)优化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生态承载力
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把生态建设纳入城市建设的总体框架,积极倡导循环经济、环保产业等生态理念,注重节能减排,加快实施“碧水”、“蓝天”等环保工程,切实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为此,地方政府要加强污染防治管理,突出抓好污水处理、大气污染等重点问题,抓好环境自动监控系统建设和运行管理;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开展环保执法检查活动,加强环境监管,同时要充分保护原有树林和绿地,倡导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提高城市绿化面积。
(六)促进产城融合发展的区域协调
(1)打破以行政区划为基本经济区域的格局
要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资源配置作用,减少政府直接干预经济的动力,避免地方保护和恶性竞争;要建立跨行政层级的复合行政合作机制,这种机制既不是集权的一级行政机构;也不是松散的政府间协调机构,而是具有一定行政职能的政府间合作机制,它以提供跨行政区公共服务为主要职责,提供跨行政区公共服务,如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服务,从而实现区域整体性治理,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2)统筹城市间产业发展规划
进一步协调城市间发展规划,加强经济法规、公共服务等软环境以及基础设施、交通运输等硬环境的对接,实现区域内各城市之间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技术流等城市流的空间流动,降低商品和要素流通的交易成本,加速更大空间产业重组和集聚,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要进一步明确功能定位,引导各城市错位和互补发展,加速产业对接,加快产业融合,构建城市间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的产业链经济体系。
 
参考文献:
[1]徐代明.基于产城融合理念的高新区发展思路调整与路径优化[J]改革与战略 2013(9)
[2]许德友.以“产城融合”推进中国新型城镇化[J]长春市委党校  2013(5)
[3]秦敏.基于产业集群的合川工业园区发展研究[D]重庆大学 2007
 
QQ在线咨询
投稿电话
010-67605557
投稿邮箱
xfdk@188.com